In Vivo CAR-T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术沙龙顺利召开
发布日期:2025-08-28来源: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
8月21日,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监管研究专业委员会(CGT专委会)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“In Vivo CAR-T发展机遇与挑战”学术沙龙。本次活动是CGT专委会成立三周年系列活动之一,汇聚了临床、药学及产业界多位权威专家,围绕In Vivo CAR-T的技术进展、临床转化、安全性及监管适配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。
会议由CGT专委会副主委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主持,线上参与人数逾160人,涵盖医疗机构、企业、监管机构等多方代表。
研讨环节,专家们共话In vivo CAR-T 发展蓝图。博生吉医药杨林博士指出,In vivo CAR - T 在成本控制、用药便利性方面优势显著,无需清淋预处理。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认为,传统的Ex vivo CAR - T 因高昂的价格和个性化制备的特点,限制了其临床可及性。中国药科大学杨勇教授聚焦于递送系统,他表示其团队采用的LNP偶联抗体靶向CD256方案实现了30%的编辑效率,但仍有待提升,且不同适应症需要差异化的递送策略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分享了临床转化进展,指出传统技术存在患者等待周期长、成本高的问题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陈宝安教授表示,In vivo CAR - T 可简化临床操作,适合在基层推广。优化后的LNP递送系统对脾细胞的编辑效率达40% - 50%,且无明显毒性,建议统一LNP载体质量标准。江苏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史清水教授提出,需建立载体质量与临床疗效、安全性的关联模型,细化监管政策,加快CGT研发试剂材料的国产替代。浙江省儿童医院毛建华教授关注儿童与自身免疫病领域,认为In vivo CAR - T 在降低成本后潜力巨大,但需解决编辑效率不足与脱靶风险问题,应对AAV载体预存抗体问题。宜诺生物方子辉博士介绍,其团队通过“脂质改造+抗体偶联”将T细胞靶向效率提升至85% - 90%,解决了LNP - 抗体偶联工艺问题,实现了规模化制备,未来将优化成本。
专家们一致认为,In Vivo CAR-T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,不过仍需在靶向递送、疗效持久性、安全性等方面取得突破,同时加强原创技术布局与专利保护。CGT专委会表示,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,推动多中心合作与研究成果落地,促进我国CGT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本站由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
Copyright © CNCSDR Al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序号:京ICP备14043040号
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信息中心建设和维护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 | 邮编:100050